「以利亞就從婦人懷中將孩子接過來,抱到他所住的樓中,放在自己的床上,就求告耶和華說:耶和華─我的神啊,我寄居在這寡婦的家裡,你就降禍與他,使他的兒子死了嗎?以利亞三次伏在孩子的身上,求告耶和華說:耶和華─我的神啊,求你使這孩子的靈魂仍入他的身體!耶和華應允以利亞的話,孩子的靈魂仍入他的身體,他就活了。」(王上 17:19-22)

最近幾位弟兄姊妹在教會的主日崇拜聚會中分享了他們的親身經歴,見證了神如何在病危之中拯救和醫治了他們和兒女。聚會結朿前,會眾一起禱告,祈求和宣告神的生命注入我們的生命中,讓我們得以活在神的同在和大能中,並且活出神的生命。

聚會第二天當我靈修時,剛好讀到聖經列王紀上第 17 章,關於先知以利亞禱告呼求神將生命復還給那位剛病逝男孩的故事。以利亞在神的帶領下,來到寡婦的家裡寄居。神立即便藉著他施行了一個神蹟,就是將寡婦原本僅有的麵粉和油,變成了源源不絕的供應,直至再次降雨為止。後來當寡婦的兒子病逝時,她便責怪以利亞把災禍帶到她的家。然而以利亞立刻為孩子向神祈求,於是神便應允他的禱告,讓孩子復活。神再次藉着他,成就了那看似是不可能的事情。

那時以利亞從婦人懷中接過孩子,然後就抱到他所住的樓中,放在自己的床上。我相信是由於那是他每天親近神、向神禱告的地方,因此他認為那是最充滿神的同在和大能的地方。這提醒了我:當我們與神擁有親密的關係時,我們就能夠在祂的同在中,領受得到充足的信心和能力。

在這事件發生之前,聖經上從未有記載過任何有關於死人復活的事蹟,因此那時以利亞其實並沒有任何先例可以參考。可是他深知道神的同在和大能,所以他能夠作出如此大膽創新的禱告。也許當時在他的腦海中,完全沒有「不可能」這三個字!

願我們都能夠保持與神親密的關係,並且擁有以利亞對神的信心,打破所有的不可能,在神的同在和大能中,活出豐盛美好的生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學習雲朵,在天空中活出無限個可能。

每年來到年底,在作年度回顧時,就總會慶幸自己在過去一年裡,在微網誌上與大家分享了許多的生活點滴、感想、經歴,以及各種各樣不同的事物。藉着這些零碎的記敍和分享,讓我能夠尋回許多屬於這一年的的片段,並且得以重整出一些可以與大家分享的總結:

 

 

最喜歡的文章:

這一年所寫的文章並不多,但我個人感受最深刻的包括有:為 Amira Culture 所撰寫的《2012: 活出最美好的一年》《愛從小事開始》《大自然的奧妙和啟示》。另外還有感恩節期間所寫的《感恩》

 

最愉快的學習:

繪畫是我今年唯一參加的興趣班。我一向都很喜愛繽紛的色彩,而現在驚喜地發現自己很享受油畫的樂趣。年初參加了一個兩小時的初級油畫班,以及另外一個兩小時的素描班。三月的時候,首次嘗試了手繪陶瓷 。到了年底的這兩個月,首先參加了一個有導師從旁協助的自由繪畫班,在一個下午完成了一幅油畫作品。最後就是一連六堂課,以克勞德·莫內(Claude Monet)為主題的油畫班,在導師的指導下,完成了一幅模仿莫內作品的大油畫。

 

最喜歡的書籍:

今年在讀的書有不少,但完全地讀完的卻不多。最喜歡的是日本百歲婆婆柴田豐的詩集《人生別氣餒》。另外也喜歡很有啟發性的《創意背後的祕密》(李欣頻著),以及朋友送的《快樂總比痛苦多》(區樂民著)。還有現在仍在看的《零雜物》(Phyllis 著)

 

最喜歡的電影:

在今年所看的 20 多齣電影中,比較喜歡的只有《高海拔之戀 II》。此外,也頗欣賞 ”Midnight in Paris”(午夜巴黎)。今年看了一些宮崎駿的舊作品,其中最喜歡的是《哈爾的移動城堡》(Howl’s Moving Castle)。

 

最欣賞的表演:

除了兩場溫哥華交響樂團音樂會外,也喜歡在聖誕節所觀賞的芭蕾舞劇《胡桃夾子》(The Nutcracker )。不過讓我感受比較深刻的是在年初所看的《張學友 1/2 世紀溫哥華演唱會》,畢竟當中有着不少伴着我成長的歌曲,讓人回味。

 

最美味的嘗試:

現在每次與朋友聚餐,都會盡量選擇一些未曾去過的餐廳和食店。今年也嘗試了許多間,最喜歡的是座落於 English Bay 海灘上的 Cactus Club Café。另外也頗欣賞對咖啡很有熱誠的 La Cuisson Café

 

最難忘的慶祝:

年初的時候有王者文化(Kyrios Culture Association)的 10 周年晚會,而年尾的時候則有教會的 30 周年慶祝晚宴。感恩多年來可以與這些弟兄姊妹,在主裡相伴同行,並且在今年的周年紀念中,一起數算神的恩典,慶賀這些深具意義的大日子。

 

2012 年最感恩的事情:

2012 年由於受到傳聞中的「世界末日」預言所影響,整個世界都彷彿被疑慮和恐懼等負能量所籠罩着。然而在主裡我們有平安、信心和盼望,能夠靠着神的大能去面對一切。感謝神帶領我們走過這一年。我為着每一天的生命感恩,也為着所有在我身邊的家人和朋友感謝神。

 

2013 年最大的期望:

(1)活得更健康、喜樂,充滿愛和有意義。(2)進一步簡化和去除生命中各方面不必要的東西,以專注於真正最重要的東西。

 

(可按以上連結看各項詳情。在中國的朋友可以在我的新浪微博看到相同的分享。)

Image from Pinterest

每年的十月和十一月,加拿大和美國都會先後地慶祝感恩節(由於加拿大的農作物收成期比美國早,所以感恩節的日期也較早)。許多人都會與家人和朋友團聚在一起,享用豐富的感恩節晚餐。感恩節的起源是為了感謝上帝所賜予的豐盛收成,並且與家人一起歡欣地慶祝。

雖然感恩節一年只有一次,但我們可以感恩的機會卻沒有限止。除了感恩節外,每年我也會在年底,為着過去一年的大小事情,向神獻上感謝。而平日在一天將要結朿時,我也會感謝神在這一天的帶領、祝福和保護 。其實只要我們願意的話,每一天都可以是感恩節。

許多健康和心靈勵志專家都建議大家培養一個經常感恩的習慣。因為有研究顯示,當我們常常懷着一顆感恩的心時,對我們身、心、靈的健康都有很多的好處,例如:活得更樂觀、平靜、快樂和有滿足感,以及緩解焦慮、壓力和抑鬱沮喪等負面情緒。而感恩的積極心態則有助增強身體免疫能力,甚至刺激患病的身體更快地康復。

除了培養一個感恩的習慣外,我認為想要真正地擁有一顆懂得感恩的心,首先必須透過欣賞和珍惜自己所擁有的東西。只有當我們體會和領悟到自己所領受到的東西是如何地美好和寶貴時,我們才能向施予者發出真誠的感謝。

在聖經中有一個關於耶穌潔淨十個痲瘋病人的故事(路加福音 17:11﹣19):十個痲瘋病者呼求耶穌醫治他們。痲瘋病在當時被視為傳染病和不治之症,病患者必須被隔離。他們因聽聞耶穌曾醫治一個痲瘋病人而視耶穌為唯一的希望。可是當他們同時地得到醫治後,卻只有一個外族人「回來大聲歸榮耀與神, 又俯伏在耶穌腳前感謝他」。也許其餘九個當地的猶太人認為得到醫治是理所當然的。只有一個撒瑪利亞人相信和感激耶穌叫他得痊癒,因此真心誠意地對耶穌作出了感恩的回應。於是耶穌對他說:「起來,走吧!你的信救了你了。」因着他的回轉(15 節)和感謝(16 節),耶穌給予了他更大的祝福,讓他的身體和靈魂都得到了拯救。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的事情可能我們也都同樣地會覺得是理所當然的。有時候卻要等到在苦難中或失去後,才能體會到其珍貴和意義,並且學懂去珍惜與感恩。

在經歴過一些危難和疾病後,我深深地體會到生命和健康的寶貴。原來能夠正常地呼吸、喝水、活動自如等看似簡單和微小的事情,都是多麼的美好、珍貴和值得感恩。因此現在對我來說,活着的每一天都是神所賜予的恩典,都值得我去珍惜和獻上感謝。

上帝每天賜予了我們 1440 分鐘,就讓我們拿出幾分鐘,去為自己所擁有和珍惜的一切感謝祂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這是在今年的加拿大感恩節,於溫哥華的士丹利公園(Stanley Park)所拍下的秋天景色。紅楓樹在藍天碧海的襯托下,份外地鮮艷奪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收錄於:吳蔚蔚 2015 年 散文集《愛從小事開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今年在溫哥華市中心的奧芬大劇院(Orpheum Theatre)裡,欣賞了兩場由溫哥華交響樂團(Vancouver Symphony Orchestra)所舉辦的交響樂音樂會。由於我最喜愛聽鋼琴演奏,所以每次都會選擇有鋼琴演奏的音樂會。

第一場是在五月底,由日本(Japan)指揮家 Kazuyoshi Akiyama,帶領溫哥華交響樂團一起演奏的音樂會。而俄羅斯(Russia)鋼琴家 Yevgeny Sudbin 則參與了其中一首莫札特(Mozart)樂曲:C 小調第 24 號鋼琴協奏曲作品 491(Piano Concerto No. 24 in C Minor, K. 491)的鋼琴演奏部份。

另一場我所參加的,就是在剛過去的周末所舉行的交響樂音樂會。這次負責擔任指揮的是來自美國(USA)的指揮家 Alondra de la Parra。而加拿大本地的鋼琴家 Angela Cheng 則參與了莫札特(Mozart)D 小調第 20 號鋼琴協奏曲作品 466(Piano Concerto No. 20 in D minor, K. 466)的鋼琴演奏部份。

在音樂會結朿後,想不到我竟然在劇院門外,遇上了指揮家 Alondra 和她的兩位同行人員!因此有機會跟她說了幾句讚賞的說話,並且祝她繼續演出成功。現年只有 32 歲的 Alondra,不但才華橫溢,真人還非常的美麗和充滿氣質!

對於古典音樂,我雖然喜歡聽,但其實認識卻並不深,許多時候都不知道曲目和相關資料。不過每次在參加音樂會前,我都會預先「做功課」,看一看音樂會中將會演奏的曲目,然後逐一地在網上把樂曲找來多聽幾遍,並且閱讀一下相關的背景資料。我發覺當自己對樂曲有多一點認識和瞭解時,在音樂會中就更能夠投入和享受表演者的演奏。

我相信只要你願意去欣賞,音樂是不會把人拒諸門外的。而當你愈用心去學習和認識,你就愈能夠感受和體會得到更加多。每一場音樂會都可以是一次精彩有趣和震動心靈的音樂之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mage by Vancouver Symphony Orchestr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相關報導:

Conductor Alondra de la Parra makes a strong local debut with the Vancouver Symphony Orchestra

Alondra de la Parra chats about the VSO and Brahms’s Symphony No. 4

Alondra de la Parra in rehearsal with the VSO

Young maestro Alondra de la Parra blazed her own path to the conductor’s podium

Five Reasons to see Alondra de la Parra conduct the Vancouver Symphony Orchestra

Vancouver Symphony Orchestra with Yevgeny Sudbin

Russian star Yevgeny Sudbin keys in on Mozart

 

這幅在帆布上創作的壓克力(Acrylic,又稱塑膠彩)作品,名為《樹》,是我在今年初參加一個兩小時的初級油畫班時所畫的。因為很久沒有繪畫,而且沒有多少油畫創作的經驗,所以希望在油畫班上學習和領受一些啟發。

油畫班的時間並不多,所以導師一邊在講解和指導,我們學生則一邊在練習。而學習的重點是運用不同的顏色和層次去創作。

原本我並沒有想到要畫些甚麼,直至塗上了背景顏色後,才逐漸地開始變成了一棵秋天的樹。導師叫我們首先塗上背景顏色,然後再自由發揮。我隨意地拿起了在面前的黃色和藍色顏料,混合後便塗上了那藍緑色的背景顏色。當我看到那一片藍緑色時,便想到了公園裡的一片片緑草和大樹,於是我就畫了大樹幹,打算以整片背景顏色作為樹葉。不過後來卻覺得內容太單調,所以我便層層疊疊地加上了其他的顏色作為樹葉,讓背景的藍緑色作為如像樹林中的景色。

兩小時剛好足夠我們粗略地完成自己的作品。其實這幅畫作只是一幅畫功很稚嫩的創作,而且正確地說,這只是一幅練習圖。然而,讓我感到奇妙的是,當我完成後,這段聖經經文浮現了在我的腦海中:「不從惡人的計謀,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褻慢人的座位,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按時候結果子,葉子也不枯乾。凡他所做的盡都順利。」(詩篇 1:1﹣3)但我卻在想:可是我的畫中沒有溪水呀?!不過後來我才看到,那片藍緑色的背景就是溪水!

現在當我看見大樹,我會想起這幅畫,想起這段經文。創造天地萬物的神早已在詩篇中,告訴了我們甚麼是得滋潤、結果子、凡事盡都順利的秘訣:就是在神的話語裡扎根,領受祂的活水泉源。而這奧秘也一直在大自然之中向我們展現。

昨天在網上看到了同樣以《樹》為名的歌曲,由 Good TV 敬拜讚美節目《撒拉弗計畫》的敬拜團所主唱。Justin Rizzo 的英文原版 “Tree” 早已聽過了許多次。首次聽到這國語版,很喜歡。在此與大家分享:

 

 

「我深渴望不被動搖     不被震動

好讓我向深處扎根

在你裡面不被動搖或震動

而我     我渴望成為一棵樹

栽種在溪水旁     是活水的泉源

這是我的詩歌     這是我禱告

到末後     到末後」